A-Lin:「我要放大從他們身上看見的希望」,呼籲大家即日起至7月31日,到全家便利商店投下零錢,一塊加入關心馬拉威的行列!
⊙A-Lin送愛「世界偏鄉」,30元台幣馬拉威一家吃飽!
2002年屏東基督教醫院受外交部委託,在世界第八窮國的非洲馬拉威駐點承辦醫療團,除了專注醫療服務外,更推動社區服務;即便2008年台馬斷交,屏基不曾停止支持;深耕馬拉威10年,屏基年初正式成立「畢嘉士基金會」,結合企業夥伴全家便利商店,邀約歌手A-Lin擔任代言人,遠赴馬拉威親眼見證“Chitatata”寡婦團體克服社會歧視,養雞、做蔥油餅賺錢養家,甚至有盈餘成立日托班照顧村落孤兒。A-Lin說:「我要放大從他們身上看見的希望」,呼籲大家即日起至7月31日,到全家便利商店投下零錢,一塊加入關心馬拉威的行列!
⊙青壯年人口成了消失一代,寡婦互助團體Chitatata展現生命韌性!
馬拉威因為瘧疾、愛滋、肺結核、營養不良的威脅,平均壽命只有41歲;尤其愛滋奪走多數青壯人口,導致馬國生產力、經濟力低落,寡婦孤兒增加。在性別極不平等的馬拉威,一般勞動工作全由女人負責,路上頂著東西搬運跋涉的全是女人,若不幸成為寡婦,除了失去經濟來源,還得飽受其他婦女的排擠和歧視。
這群寡婦組成了叫做Chitatata(意思是辛勤工作)的互助團體,屏基和畢嘉士基金會透過微型貸款和技術指導方式,讓她們展開群體養雞、養豬、耕種及做蔥油餅販售等工作,得以自食其力,養家活口。A-Lin親身體驗了Chitatata寡婦一天的勞動:煮飯、撿柴、餵雞、餵豬、做蔥油餅,尤其在當地煮飯前,得先一段很長的路撿柴,生火後才能真正地煮飯,相對於在台灣只要打開瓦斯爐即可,深深感受單親母親在兩性不平等社會生活的艱辛。
A-Lin得知Chitatata把養雞賺來的錢設立日托班、照顧村裡孤兒,還經常捐物資幫助其他村落的寡婦時,當下感動不已:「她們生活那麼辛苦,賺得也不多,但卻樂於分享,我覺得我們的煩惱其實很小。」更讓她眼眶泛紅的,是Chitatata前會長Sara的一番話,她說:「雖然沒去過台灣,但我們都知道在世界另一端的台灣,有一群朋友在關心她們,」Sara甚至無私地希望畢嘉士基金會不只支持她們,還可以支持其他村落的孤兒寡婦。
畢嘉士基金會董事余廣亮表示未來將會以Chitatata的成功模式,提供微型貸款作為寡婦的創業資金,並指導、支持現有成員,協助其他村落的寡婦發展群體養雞。最重要的是,讓這些弱勢的寡婦得以自助,甚至助人。
⊙A-Lin在馬拉威也參與了SBB(Saved By the Ball)訓練!
愛滋病的盛行也讓許多孩子失去父母,例如Linda,現由70幾歲的祖母照顧,2010年開始加入Saved By the Ball(簡稱SBB)計畫的桌球、網球訓練。SBB以運動的方式聚集孩子,從小教導他們防治愛滋,也因此發掘了有潛力的選手,孩子透過打球獲得成就感,找到自信,像Linda,今年得到馬拉威總統盃的網球冠軍,對她來說,是莫大的鼓勵,即便將來不一定繼續打球,但她更有信心面對未來。
A-Lin在馬拉威也參與了SBB的訓練,桌球選手Rachel被選派擔任A-Lin的小教練,從沒打過桌球的A-Lin試了幾下,覺得很難,隨口說出:「我想放棄,」Rachel聽見,便衝到A-Lin面前,抓著她的肩膀說:「不可以放棄!」A-Lin回憶當時覺得:「那句話彷彿也在說給她自己聽,馬拉威女性被迫放棄的東西已經夠多了,她要把握每個機會!」
⊙獎助學金讓孩子上學,脫貧改變命運!
對窮苦的馬拉威家庭來說,子女等於勞動力,像Linda雖然可以上學,但放學後一定要幫忙打水、撿柴、洗碗;而學校制服一套要價1,500夸加(約台幣115元),一本教科書更高達2,000夸加(約台幣150元),等於當地八分之一個月的工資,Linda的祖母根本無力負擔,相較之下,受教育是無比漫長的投資。只有42%的6-13歲孩子可以讀完8年級,尤其性別不平等的狀況,讓大多數女孩子要幫忙家務而無法上學。
A-Lin在探訪學校時,印象深刻的是打開孩子的書包,發現裡面一本書都沒有,原因是書本實在太貴了,讓她更加認同教育的重要性,「只有教育才可以帶領孩子脫離貧窮。」畢嘉士基金會往後將透過貧困學童獎助學金及運動獎學金的發放,幫助孩子上學,A-Lin也呼籲大眾每個月只要捐款台幣500元,就能以教育改變馬拉威孩子的命運。
⊙「全家」響應支持馬拉威行動,呼籲「改變只需一『幣』之力」!
全家便利商店今年首度與畢嘉士基金會合作,將關懷的觸角從台灣偏鄉延伸到世界偏鄉,充分發揮「公益創投」精神。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林翠娟表示,在馬拉威,只需台幣30元就能讓一家吃飽;邀請民眾一起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創造改變,使資源可以流動,協助最需要幫助的人群。
A-Lin也在現場親手製作馬拉威當地主食Nsima(玉米粉煮成)和大家分享,呼籲民眾採取行動,即日起至7月底,到全家便利商店投下零錢,一塊加入關心馬拉威的行列!馬拉威的社會經濟環境,大概就像60年前的台灣,一切都在發展,A-Lin說馬拉威人的生命和勇氣帶給了她力量,現在她要努力傳達他們的聲音,期待有更多人一起行動,放大他們的希望。
⊙跨國公益,整合台灣、挪威資源,送愛到世界偏鄉馬拉威。
馬拉威國土面積約台灣的三倍半大,1500萬的人口,是全球第八窮的國家,因為瘧疾、愛滋、肺結核、營養不良等威脅下,平均壽命只有41歲;尤其愛滋每年奪走多數青壯人口,導致馬國生產力、經濟力低落。2002年屏基成為第一家接受外交部委託,負責政府海外醫療團的民間組織,駐點馬拉威北部的「姆祖祖中央醫院」(Mzuzu central hospital)。然而,屏基也發現疾病不單是醫療治病而已,更反映了社會、經濟問題,於是與當地社區團體合作,開始社區服務工作。
但2008年台馬斷交,醫療團需撤回台灣,當時的醫療團團長,現任屏基院長,同時是畢嘉士基金會的董事余廣亮說:「最讓人放不下心的是那些超過5,000名的愛滋病人,」他發誓要再回去。屏基經過多方努力,以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身分,在馬拉威繼續推動社區發展服務,找出國際合作的新模式,年初成立「畢嘉士基金會」,要繼續深耕馬拉威下一個10年。
新聞來源:www.iwant-radio.com/showinformation.php?sisn=31222&ln=big